古人有言:“故国虽大,好战必亡;天下虽安,忘战必危”。无可否认,穷兵黩武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伤害是极大的,然而如果长时间远离战场,甚至不愿意提及战争,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同样严重且深远。 从历史的长镜头来看,一支军队的风貌和变化,往往反映了一个民族在生死存亡中的哲学思考。鸭绿江断桥的弹痕和山东舰的电磁弹射系统之间,似乎隔着时空的距离,但它们却共同讲述了中国军事力量的转变。前者铭刻着“以战止战”的痛苦抉择,而后者则彰显着“以力止战”的战略转型。当外界仍用“刺刀见红”的旧有观念去解读当代中国的军事克制时,便容易陷入“军备越强,决心越弱”的误区。然而,静夜史认为,这种克制并非怯懦的表现,而是文明进程中的智慧之选,是从生存的斗争走向文明竞争的必然结果。 一、战争本质的再认识:从生存必需到体系代价 战争,一直以来被视为人类最古老的博弈形态。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,战争的本质也在不断变化。农耕时代,战争是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;工业时代,战争则是为了资源和市场的分配;而在信息化时代,战争则演变为文明体系之间的全面对抗。在静夜史看来,这一演变意味着“战争决心”的衡量标准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。
展开剩余66%发布于:天津市广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